项目

如何跟老外吵架

吵架作为一种极端的沟通方式,在中国人来说一般是不太研究和提倡的。但对于西方人而言,这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给老板的电话上吵,在邻居的围墙边吵,在给同事的邮件中吵,他们在会议室里吵,在法庭上吵,在议会中吵。他们的合同,他们的约定,直至他们的国家宪法,一切的一切,都是吵出来的。

 

当然,这里说的吵架,不是斗嘴,不是谩骂,而是激烈地谈判和争论,目的是维权和夺利。

 

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个多少有点社交恐惧症的人,我自然宁愿心平气和地谈论问题,在有争执时放弃一点利益,以和为贵。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处事方式。但是在同西方人打交道时,我发现这根本行不通。你越退让,对方越觉得你软弱,而他有道理。

 

“得理不饶人”在西方人的头脑里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要命的是,我生活在澳洲,我不能只同中国人打交道。久而久之,我发现不吵架根本没法工作。盘点一下,我需要同30多个地方政府,80多个专业咨询公司,200多个供应商打交道。从政府官员到规划律师,从建筑监察员到水管工,我需要跟各种背景,和我各种业务关系的人进行沟通。虽然99%的沟通都是相对正常的,但剩下的1%,只能靠吵架来完成。

 

有一次,我为一个中国客户设计一所幼儿园,当时建筑监察员花了很长的时间也无法发放开工证。不是设计有问题,而是因为他们实在太忙了,一直拖着完成不了发证前的最后手续。幼儿园的工期涉及到当地许多家庭的安排,如果不能及时开工,很多孩子都会流失到别的幼儿园,一天都耽搁不得。

 

怎么办?

 

我给监察公司的老板去了一封措辞非常严厉的信。信中说我对他们的工作效率极其地失望,业主对其处境感到绝望和愤怒。我列出了他们发证前需要做的工作,并要求他们必须在24小时内发证。否则就启动程序更换监察员。

 

信件发出时抄送了业主。这位来自国内的业主当时就慌了。他连夜给我发了5条微信,怕我没看又在深夜打电话给我。他说你怎么能跟人家这么说话?一点面子不给,把这帮孙子惹毛了他更是拖着不发证了。换人又不是说换就换。到时候还得求着人家。这可怎么办?

 

我说不要担心,明天等消息吧。

 

第二天早上9点10分,对方的电话就打过来了,详细解释了为什么时间有所拖延。虽然没有道歉,但保证会尽快推进。第三天,业主拿到了开工证。业主不理解,为什么好好说话一直拖着,拉下脸来却奏效了?

 

有时候,即便不需要真正进行这1%的吵架,也要让对方知道你有进行这1%操作的能力。

 

不久前,一个钢架厂的财务经理打电话给我,说我的客户拖欠了他们的最后一期发票。我试图解释钢架厂还有些工作没完成,另外有一点东西做错了。但他根本不听解释,我一开口他就不停地重复发票拖欠了多久,他们催了几次,不付款有什么后果。我尝试了几次,他都不让我说完。于是,我说:

 

“如果你只想表达你的意思,那么我们可以挂电话了,因为我已经听清楚你的意思了。但是如果你想和我沟通的话,那么请让我把话讲完。”

 

他一下子就安静下来,老实听我讲了……

 

可见,同老外吵架,需要对他们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再遵循一些方式技巧,就有可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下面,我就来总结一下我有限的“吵架经验”。

 

 1    不要有情绪 

 

情绪这个东西,除了进行艺术创作外,可以说是有百害无一利。越是激烈的争执,越是要保持头脑的清醒和情绪的平稳。唯有如此,才能专注在争执的内容上。

 

 2    不要大而化之 

 

中国人擅长联系地看问题。然后在即便是弱联系的事情或人物之间来搞平衡。但是搞平衡的标准却是——没有标准。

 

“我虽然钱付晚了点,但你两年前那个瓷砖铺得也不咋地。扯平了啊!”

 

这是不少国人的操作方式。但是西方人的做法是:

 

付钱晚了,看合同,按照晚付款罚金标准赔付;瓷砖没铺好,但是和本项目无关,另外解决。

 

如果按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来一起吵架,那无异于鸡同鸭“吵”,不会有任何结果。

 

 3    谨慎使用绝对化描述 

 

不少人习惯用极端化的描述来进行强调。比如:

 

【中式说法】

“你这个做法非常不好!”

 

对比一下下面的方式:

 

【西式说法】

“你这个做法绝对不是最好的。”

 

仔细比较一下,前面的中式说法在逻辑上是不严密的。“非常不好”,这好坏的标准在哪里?究竟是非常不好,还是一般不好?这里面很可能存在争议。

 

更严重的是,不少人在沟通时经常用“非常”、“很”这些极端程度词来强调自己的不满,把普通问题强调为严重问题。但适得其反,这在效果上并没有什么说服力。在加强了自己的情绪的同时,却削弱了这句话的力度。

 

反观西式说法,逻辑上基本没有毛病。不管怎样,肯定是有更好的做法的。这个“绝对”用得理直气壮,让人无可辩驳。为下一步提出主张奠定了基础。

 

 4    不要说你不在乎 

 

不少中式吵架的思路是:

 

”这个问题我是无所谓的,但是对你不太好。因此你最好改变一下。”

 

我们来对比一下西式的吵架思路:

 

“这个问我很在乎,因此你最好改变一下。”

 

是不是很有意思?这里不讨论造成两种不同思路的原因,只想明确一点:个人主义在西方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这是他们一切思想行为的出发点。不管你认不认同个人主义,如果你需要同西方人吵架,那么就要做到两点:

 

第一:大胆、明确地表达你的感受,描述你的损失。捍卫这些东西是你的权利,因此在捍卫前你至少需要先明确告知一下这些东西是什么。

 

第二:不要在争执中试图说明怎样做是对对方有利的,并以此作为你的主要理由。如果跟你的需求无关,那么对方的得失其实不关你的事,你们也就不用谈了。

 

当然,列举某个举措对对方的好处,这可能是最常用的谈判技巧。只不过,这个技巧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就是让对方明白,这么做对你也是有好处的。否则你干嘛费力去跟他吵架呢?

 

划重点:如果你在说服西方人做一件对你没有任何好处,但是对他很有必要的事情时,西方人会先怀疑你是不是个骗子。

 

 5    就事论事 

 

中国人和西方人都强调就事论事。但能否做到就看控制力和表达的精确度了。

 

【错误的说法】“就事论事地说,托尼你这个人有点自私。”

 

好家伙!都不过度一下就给人戴帽子,把人整个定性了,还说是就事论事?!

 

【正确的说法】“托尼,这个做法有点自私。”

 

 6    强硬是一种美德 

 

中国人可能终归是讲人性本善的,讲集体主义的,讲和气生财的。因此外圆内方的中庸之道多多少少已经刻进中国人的基因里了。相比而言,一根筋的西方人,他们在个人利益专业问题上,其强硬程度是让人匪夷所思的。

 

前天我参加了一个关于无障碍房屋设计的论坛。主讲人花了10分钟来解释为什么一个要求1米宽的通道,只有0.997米宽他就不让通过了。

 

我不想评论这种“死板”的优劣,只想强调,这就是西方人的思维。西方人对私产规则的膜拜,使得他们在维护这两样东西时是六亲不认的。而如果你对他们在这上面的强硬有所质疑,那么还没开始吵架,你就已经输了。

 

 7    要自信 

 

最后讲个故事,跟吵架关系不大,但是跟对外交流多少沾点边,作为结尾。

 

大概是2002年时,我去法国出差。十八、九年前的对外交流虽然已经很普遍,但是毕竟不像现在,拎起包就走。当时对外方的各种习惯也是相当尊重和慎重。出行前,领队再三交代,法国人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很强。出去后如果用英语同他们交流,他们可能不太愿意搭理你最好多学一点法语,方便沟通。

 

我大学时倒是学过两天法语,但那是出于对法国文学艺术的喜爱学的,如果让我为了照顾对方的所谓自豪感而去翻着字典挤我那生疏的法语,我实在是有点不情愿。

 

不愿意又能怎么办呢?

 

我终于到了塞纳河畔,走上了香榭丽舍大街。我走进一家男装店,店里的灯光让人炫目。一名西装革履的法国小伙走上前来:“Bonjour Monsieur!”(您好先生!)他用法语说。

 

我看了看他,用英语说:“你好。我不会说法语,请问你会说中文吗?”

 

小伙子一愣,好像从来没有被问过这个问题,他不再说法语,而是用有点蹩脚的英文回答我:

 

“呃,那个,我们的确有个同事会说中文,但不巧她今天不上班。您看我们能说英文吗?”

 

版权 © 2023 郭抒。保留所有权利。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分发,公开显示,修改或以任何方式使用本文的信息和材料。违反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