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

梵高是怎样炼成的(中:外因篇)

【本系列包括】

梵高是怎样炼成的(上:引子)

梵高是怎样炼成的(中:外因篇)你正在阅读本文

梵高是怎样炼成的(下:内因篇)


 

梵高让人着迷的地方,不只是他身上聚集了最极端的那些标签:神经病、疯子、零基础、天才;也不只是他那让人唏嘘的戏剧化人生:生前穷愁潦倒而死后画作幅幅卖出连城之价;恐怕也不是他对后世画家及对现代绘画的深远影响。

 

至少对我来说,梵高让我最着迷的地方是他的画能打动我。

 

本文上篇中,我介绍了自己观看梵高画作被打动的经历,我几乎觉得自己被“吸入”画作的世界中,或者是画作上的笔触延伸到我的世界里,把我包围起来!那种感受,即便在四、五年后的今天,仍然记忆犹新。

 

我不禁好奇,是什么样的经历、际遇、挣扎与坚持,造就了梵高?在断断续续的阅读中,我慢慢形成了下面一些初浅的看法:

 

 有一定的环境熏陶 

 

梵高的故事经常被有意无意地戏剧化、极端化。他经常被描绘为一个零基础的画家,完全依靠自学成才,神奇地逆袭成为一代宗师。

 

其实,梵高的家族长期从事艺术品交易。他的四个叔伯中,有三位是相当成功的艺术品交易商。而他的父亲与这三位叔伯感情很好,叔侄间经常在一起谈论艺术。

 

梵高从小接受母亲和家庭教师的启蒙,培养了绘画的兴趣。此外,梵高懂多门外语,终生热爱阅读。

 

梵高成人后,第一份工作是在欧洲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公司古皮尔公司工作,梵高家族在这个公司有股份。梵高甚至一度干得有声有色,工资超过了做神父的老爸。与梵高同名的文森特叔叔是他几个画商叔伯中最成功的。文森特叔叔没有子女,被家族寄予厚望的梵高也一度被认定为叔叔将来的事业和财产继承人。

 

当然,有一定的环境熏陶,并不意味着这些熏陶一定要在他身上产生“正面”作用。事实上,梵高很反感传统的绘画培训方式。比如,他在13岁时被送到蒂尔堡的一家中学,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个中学的美术老师海斯曼斯是来自巴黎的知名艺术家。但他很不认同海斯曼斯的授课方法,并于一年多后辍学回家。

 

27岁时,梵高决心正式从事绘画。并且注册就读于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然而梵高极其厌恶学院式的教学方式,5个月后便离开回家了。

 

不久后,梵高到海牙跟随海牙画派代表画家莫夫学习。虽然莫夫对梵高很有帮助,指导他画出了第一幅完整的作品,可惜他们仅仅一个月后就闹掰了。一个重要原因是莫夫希望梵高照着石膏模型练习,而梵高则坚持真人模特练习。顺便插一句:为什么梵高那么多自画像?那是因为他雇不起模特,只好用自己当模特。

 

早在艺术品交易公司工作期间,梵高就对艺术的商业化厌恶和痛心。描写梵高的著名传记《渴望生活》中有一段精彩的小故事,讲的是公司老板气急败坏地发现,梵高竟对一位贵妇客户怒不可遏,原因是对方想买的画作水平低下。他不惜失去一大单生意,直接了当地对对方提出批评。

 

虽然种种经历并未将梵高熏陶成一个“正统”的画家,或是成功的艺术品商人,但毫无疑问,在开始正式作画前,梵高已经接触过大量的艺术作品,并且具备了相当的鉴赏水平。

 

 有一个终身的支持者 

 

梵高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艺术家了。而他的弟弟提奥是梵高几乎唯一的经济来源和精神支柱。他是梵高的崇拜者,也是他的知己和挚友。

 

在梵高短短37年生命中的最后十年间,也就是梵高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中,其住宿、饮食、绘画原料的采购和有限的旅行,几乎完全是靠提奥来提供资金支持的。

 

当然,他们作为知己的交流要远远早于这个时段。梵高书信集记载,梵高第一次和弟弟书面通信,是在1872年。这时梵高19岁,已经在外地工作3年,提奥15岁,还在读书。

 

十八年后的1890年,梵高去世。提奥悲痛欲绝,仅仅半年后,也患病去世。最终,兄弟俩被安葬到一起,共同长眠于瓦兹河畔的法国小镇奥维尔。

 

前面提到过梵高曾在家族中被视为其同名叔叔的继承人。文森特叔叔没有子嗣,他对梵高这个能讲5门外语,对艺术很有鉴赏力的侄子欣赏有加,寄予厚望,每每在梵高的成长和择业过程中动用关系或倾囊相助。怎奈梵高一次次搞砸,甚至主动放弃“美好前程”。叔叔彻底失望,他把遗产分给了除梵高之外的所有侄子侄女,点名梵高不得继承,一个子儿都不给。但是提奥在拿到他那份之后,立即就投资给了梵高的南方画室。

 

《梵高书信集》中绝大多数的信件都是他们兄弟俩的通信。在梵高写给提奥的700多封信中,他娓娓道来自己最近的学画进度,创作思路和用色技巧;也会事无巨细地描写生活中的见闻感想,写他对表姐那求而不得的情感,对迎娶风尘女西恩的坚定;当然,还有那个无奈而又永恒的话题:“请再寄些钱来吧。”

 

提奥虽然在画商公司工作,但是远谈不上富裕,在梵高去世前一两年间,提奥刚刚结婚生子,哪里都要开销。然而他对梵高的支持从来没有间断过。

 

不仅如此,提奥还为梵高引荐了当时崭露头角的众多先锋画家,毕沙罗、西涅克、劳特累克、高更、塞尚等等,让梵高在技法和色彩上日臻成熟。

 

提奥死时,留下了新婚刚刚一年半的妻子和出生不久的儿子。按照常理推断,夫妻俩为了对哥哥的资助八成是吵过架的。1990年的电影《梵高与提奥》中对乔安娜的描绘甚至有些粗鄙和贬低。她究竟对丈夫寄钱给哥哥有多反对,这个世人不得而知,但如果不是她,梵高的画作可能永远不会为世人所知。

 

其实,提奥的妻子乔安娜不是一个简单的女子。她读书时是高材生,大学毕业后在大英博物馆工作,又做过中学老师。提奥死后,29岁的她带着未满周岁的儿子,面对满屋子凌乱的存画和旧信,内心一定充满了苦楚与不知所措。此时,她嫁给提奥不过一年半,与梵高相处累计不超过一周,却在读完兄弟俩的七百封往来信件后,决心实现丈夫提奥未遂的心愿:让世人看到梵高的画,了解它们的价值。

 

一方面,她举办梵高画展。经过连续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第7次画展时引来画坛的关注。另一方面,她集结出版了《梵高书信集》。这是研究梵高作品的最重要最珍贵的资料。同时,她还不时出售一些梵高的画作,既补贴家用,又推广梵高的名声。到1914年,梵高去世后的第24年,她将一幅向日葵卖给伦敦画廊后,就不再继续出售了。因为此时梵高已经出名,而她也不缺钱了。

 

提奥和乔安娜的儿子,梵高的侄子,也和梵高同名。母亲去世后,他继承了梵高的几百幅作品。家族中有这么一个重量级人物使他产生了逆反,他从未学习了解艺术,而是成为了一个机械工程师。但他仍十分看中梵高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他手里一副也没有卖过。他与荷兰政府达成捐赠协议,最后促成了梵高博物馆的落成。他将家中收藏的所有画作和书信全部捐出,向公众展示所有作品。并用协议中获得的6600万美元成立了梵高基金会。

 

就这样,通过提奥、乔安娜和小文森特一家三口的努力,梵高的画作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成为了人类艺术宝库中最珍贵的一部分。

 

可以说,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

 

有一群名师的指引 

 

梵高的著名标签,有“自学成才”、“孤僻古怪”、“离经叛道”等等。这些都有一定道理,但是,梵高并非完全的闭门造车。事实上,他在成长之路上,一直是渴望得到大师指点的。

 

赫尔曼·特斯提格

 

特斯提格是海牙美术学校的创始人,荷兰最著名的画商。他也是荷兰美术届的伯乐级元老。他看中某个有才华的年轻画家后,便会持续购买他们的画作,写信给他们一起交流,向公众推广他们的作品。而特斯提格也是古皮尔公司的经理。前面说过,梵高在古皮尔公司工作过多年。因此他们是上下级,非常熟悉。在梵高离开古皮尔公司后,特斯提格曾经给梵高寄去过《素描习作》、《绘画技术探索》等书籍。在梵高正式决心做一名画家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摸索,他第一个去寻求指点的,正是特斯提格。看了梵高的素描习作,他的反应谨慎而有所保留。毕竟,彼时的梵高,还在他10年艺术生涯的初期。但是,特斯提格看出了梵高的长进。这就足够了。在梵高向莫夫学习期间,斯特提格同样一直在关照梵高。

 

安东·莫夫

 

莫夫是荷兰画派的代表人物。1881年底,这是梵高正式开始艺术生涯的第二年,他来到海牙,主要目的就是拜莫夫为师。莫夫同时也是梵高的表妹夫。有了这么层关系,莫夫勉强收下了这个徒弟。

在莫夫的指导下,梵高技法进步很快。更重要的是,莫夫引导他开始使用水彩来训练自己对色彩的感觉和处理。不过,梵高很快与莫夫和特斯提格绝交。一个原因是梵高拒绝了莫夫的建议:画石膏像。另一个原因是梵高同风尘女西恩交往。深层次的原因是,特斯提格和莫夫都感觉到无法改变梵高,无法让他有所“提升”,无法去除掉他作品中的“粗野”。

 

多年以后,莫夫去世,梵高很悲痛,画了一副《盛开的桃树》,画上题注:“纪念莫夫”。

 

梵高的画家朋友

 

孤独的梵高也是有朋友的。最重要的一组,应该是梵高于1886年来到巴黎后,逐步认识的先锋画家们。此时梵高进入了其十年艺术生涯的第六年,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做画廊经理的弟弟提奥与先锋画家,尤其是印象派画家们关系很好,这让梵高广泛接触到了很多当时的新锐、后来的大师。

 

他先是在法国著名画家费尔南多·克罗蒙的一个艺术先锋工作室学习了3个月。然后陆续认识了塞尚——后者与梵高、高更并称“后印象派三巨头”,毕沙罗——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埃米尔·贝尔纳——法国点彩画派画家,约翰·彼得·罗素——一位知名度不高的澳大利亚画家,其实莫奈和马尔蒂斯等著名艺术家对罗素的作品评价颇高,还有以描绘艺术家著称的劳特累克,女画家瓦拉东,新印象派点彩派创始人乔治·修拉和代表人物保罗·西涅克,梵高的终身朋友拉瓦尔,以及梵高的崇拜者、评论家埃米尔·伯纳德等等。加上早期在荷兰结识的拉帕德和布雷特奈等画家。梵高与这些朋友有的投缘一些,有的交集不多,但毫无疑问的,他从与他们的交往中见识了新的画法和思想,创作手法迅速成熟起来。

 

保罗·高更

 

高更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不逊于梵高。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将近30岁才决定成为职业画家。高更有更加丰富的人生经历;他早年随父母流落异国,后回法国接受教育;他做过多年的水手,参加过海军,周游了世界;他做过股票经纪人;有妻子和孩子。

 

他和梵高一样,都深受早期印象派的影响,而又在印象派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风格。高更比梵高大5岁。1886年,在经过了以自学为主的6年的摸索后,梵高来到了巴黎。就是在这里,梵高认识了当时已经参加了3次印象画派展的高更。一年之后,当梵高在法国阿尔精心布置“黄房子”,向他心仪的画家朋友们广发英雄帖,想要成立他梦想之中的“画家之家”时,只有高更应约前往。之后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二人同吃同住,共同绘画、讨论、争吵的两个月。62天的相爱相杀以最后的“割耳事件”告终。这是两位巨匠之间的碰撞,梵高失去的是半只耳朵,迎来的是他艺术生涯的巅峰。

 

 身处一个变革的时代 

 

梵高悲苦的一生让人唏嘘。但对于艺术史而言,他幸运地身处一个变革的时代。

 

19世纪末,工业革命已经进行了150年,古文明正在被欧洲破坏,财富自全世界源源不断地向欧洲集中。新的思想、科学和艺术都在激荡中诞生或重塑。印象画派则是这个时期最为典型,最燃、最轰动的艺术变革者。

 

1880年,梵高决定开始做画家时,印象画派已经举行了4次画展,这些画展举行的过程,也是印象派从被压制到被关注、被认可、被追捧的过程。

 

但直到1886年梵高来到巴黎,印象画派将要举行第8次,也是最后一次画展时,梵高才正式接触到印象派。

 

之前的梵高,在与传统的对抗中挣扎了整整6年。这六年间,梵高已经找到了他艺术的内核,就是表达真实诚挚的主观情感,但是表现手段上一直比较单调。一个明显的例证是,此前的作品,大多色调晦暗。

 

现在,梵高接触到了印象派,还有一些其他东方的艺术形式如浮世绘。忽然间,梵高的作品就像是被开了光,开始大放异彩。

 

艺术史上一般把梵高归类为“后印象派”。这个词很容易被误解为“印象派后期”。即便有所创新,至少也是被笼罩在印象派光环之下的。

 

事实上,似乎这样理解更准确:印象派为梵高作品的表现,尤其是技法和色彩的表现做了充分的准备。

 

梵高以他成熟的思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对扎实的画功,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思想和画风。后来的表现主义、野兽派、象征主义,抽象派、结构主义以及装饰运动,都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启发。因此,梵高与塞尚齐名,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这个评价并不为过。

 

反过来说,这个变革的时代,也为迎接梵高的出现做了准备,并且让梵高被大众和美术界接受成为了可能,哪怕这种接受是在他死后才发生的。

 

假如梵高出生在中世纪,那他作品中那明亮的黄色注定要被掩埋在城堡的废墟中,慢慢发霉、褪色。

 

如果梵高出生在一个高度发达甚至过度发达的文明中呢?恐怕他的作品也注定不会被世人接受。

 

现成的例子就很多。比梵高早几百年的徐渭经常被拿来和他做比较。其实徐渭是一个达芬奇式的全才,这一点按下不提。单以徐渭的画来说,可谓是中国画史上的里程碑。他的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郑板桥愿做其“门下走狗”,齐白石恨不能早生三百年,为他“磨墨理纸”。

 

但是徐渭的时代是中国古典美术已经发展到了顶峰的明朝后期。当时的文化风气重师承,分派系,甚至到了每一笔必讲出处的荒唐境地。徐渭生前几乎一幅画都没卖出过。尽管徐渭尚且有中国诗文哲学来释怀,尽管徐渭的画在他的才艺中只排最末,徐渭仍然多次自杀。若是梵高这样的热血青年生在明朝,其作品恐怕绝难得以问世。

 

可以说,梵高所处的这个变革的时代,为梵高的出现做足了准备,也让梵高的思想和作品能被大众接受,并且地位越来越高提供了条件。

 


有一定的环境熏陶,有一个终身的支持者,有一群名师的指引,身处一个变革的时代。如果这些是梵高之所以成为梵高的外在因素的话,那么我们还需要探寻一下内在的原因。

 

(本篇完)

 

请点击阅读:梵高是怎样炼成的(下:内因篇)


Copyright: 郭抒 

Powered by SGA Design www.sgadesign.com.au

版权 © 2023 郭抒。保留所有权利。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分发,公开显示,修改或以任何方式使用本文的信息和材料。违反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