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

设计师眼中的理想住宅是什么样的?

说到理想住宅,当然首先要问是谁的住宅。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理想住宅”。但是,不管理想住宅长什么样,它们应该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让我们通过解答一些常见问题,来试着寻找这些共同的价值。

 

问题1

 

理想住宅应该是围绕居住者需求的个人化定制,还是优秀设计师的最佳风格体现?

 

我和业主第一次见面时,业主往往上来就问,“设计师,您最擅长的风格是什么?”这个问题虽然包含着对设计师的尊重,但这个逻辑在把设计师固化的同时,也把业主自己的需求简单化了。

 

事实上,一千个人应该配一千种风格。而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应该能够针对业主这个人来创造或找到一种风格,或风格的组合。

 

自然,最为极端的情况除外。比如建筑大师高迪,这个西班牙建筑史上最前卫,最疯狂的建筑师,巴塞罗那甚至以他的名字而别称“高迪之城”。高迪设计的条件是不让业主改设计的一根线,建造方式也必须按照他说的算。

 


据说他设计一栋住宅,客户的女儿问他:

 

“高迪先生,您设计的房子真漂亮。可是我的钢琴搬不进去,怎么办?”

 

高迪回答她说:

 

“那你改学小提琴就行了。”

 

去除掉极端的情况,通常说来,设计师不应该专注、不应该擅长,或者更准确地说,不应该被特定的风格、技术或做法所限制。优秀的设计师应该能针对业主创造出属于业主本人的东西。

 

当然,不同于衣服首饰,住宅毕竟不是纯粹的个人私有的东西,设计师还需要考虑业主的家庭成员、住房将来的潜在买家,以及预算、法规等很多其他因素。但不管有多少限制,完全针对业主个人进行定制,这个根本的出发点,应该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

 

问题

 

个人定制的实质是什么? 

 

有一次我为一个西人客户设计自住房。她和她的哥哥经营一家建筑总包公司二十多年,专门承建高端住宅,在墨尔本东南区小有名气。她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但现在为自己建自住房,反而不确定想要什么了。也许是她见过太多的风格、太多的设计,等到要落实自己的梦想住宅时,反而不知所措了。我们开了三、四次设计准备会,都毫无进展。

 

正当我们一筹莫展时,两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当时我正阅读法国哲学家巴什拉的《诗意的空间》,其中的一句话很有意思:

 

“新居中充满了一个人的过往。”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包括他居住过的住房,游览过的自然环境,会使得他对新住宅的选择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室内设计心理学家伊斯立的研究成果。她深度访问了三位有名的建筑师,探究如何从人们的经历中探索最合适的住宅设计方案。并写成了一本设计心理学著作《Some Place Like Home》。

 

对于努力告别过往的苦难,在每一个方面都争取更好,更大,更高级的中国人来说,回忆过往往往仅意味着忆苦思甜,中国人也许更愿意“向前看”。然而人是个奇妙的动物。不管经历如何,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总有一副最美妙的图画,这幅图画由这个人所经历过的每一天和到过的每一处慢慢形成。那副图画里包含了这个人对其理想住宅的最佳描绘。这幅画的背后,正是这个人对理想住宅的定义。

 

正式设计之前,设计师要做的正是找到这幅图画。

 

有了理论武器,实际工作就有方向了。我们聊起了她的爱好,然后聊起了她的童年。我问她,如果回想童年,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关于“家”的画面是什么?业主说,父母都是英国移民,她很小的时候跟随父母从英国来到澳洲定居。刚来的时候在墨尔本的切尔西区。他们的房子就在海边,房门前有一个长长的门廊,门廊建到了沙滩上,前面就是大海。她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就是在海边玩累了之后,她和哥哥姐姐们坐在门廊上,手脚穿过柱子,头枕在横梁上,呆呆看着大海。往往一呆就是一下午。

 

我脑补了一下这个场景,切尔西位于飞利浦湾东岸,他们的门廊朝向大海,应该是坐东朝西的。也就是说如果坐在门廊上,整个下午都能晒到太阳,还可以欣赏海上的日落。

面朝大海,身后是住家,最坚固、温暖的地方,而落日则给这个画面渡上了一层金色。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美,更让人感到愉悦和安全的?这就是她人生记忆宝藏中关于家的那副最美的画面,为什么不用它来做新房的蓝图呢?

 

因此,在她远离海边的新宅中,我放入了一个长达12m的泳池,与整个起居室平行,起居室是主人花时间最多的地方,在起居室的任何一个角落,她都能看到蓝色的水面;还有太阳照射到水面后,反射到天花板上的粼粼波光。在泳池的一头,则安排了主卧室的落地窗。一道斜墙和绿植把起居室和卧室隔开,互相看不到。但从主卧和落地窗都能分别一览无余地看到水面。

 

看到设计时,业主给我的反馈是:“我并非不知道这种安排,我只是不知道这种安排是我真正想要的!现在是越看越喜欢!”

 

的确,这种设计并不鲜见,但这“没有太多创新”的风格却毫无疑问是最适合业主的。有时候,答案是那么地简单,关键是怎么找到它!

 

重复一下问题:个人定制的实质是什么?是帮助客户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问题 

 

如何定制设计才有最好的用户体验?

 

风格或思路的确定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通过挖掘业主经历,针对业主特点来设计,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业主真正开始使用住宅后的体验是最好的。方法上再高端,技巧上再花哨,如果结果不好用,也是白搭。

 

有一些具体的设计方法,非常浅显直白。

 

比如在为中国人或南欧人设计住宅时,我一般会把橱柜高度控制在88厘米以下。为什么不是澳洲常见的90厘米?因为中国人或南欧人的身高普遍低于北方白人,90厘米的橱柜过高不好操作。那为什么不再低一点呢?因为案板下面的洗碗机有一个高度限制,太低了装不进去。当然,如果能提前确定洗碗机的品牌型号,就更容易操作一些。比如博世的大多数型号都能把顶盖拆掉,这样能多出2厘米的高度可以降低。

 

这些都是最简单的定制,用心用脑就可以做到。但要做到全方位的定制,还要先捋清业主需求上的复杂性,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用户体验。

 

  • 首先,一栋住宅的用户是多样的


    狭义的用户,包括了主人,家人,常驻访客等等;广义的用户,还包括了这栋住宅将来的潜在买家,邻居等等。

     

    等一等,将来的买家可以理解,邻居怎么也成“用户”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邻居也是环境的一部分。我们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住宅与环境充分和谐,这自然也包括与邻居的和谐。事实上,从邻居的角度看住房,是否和谐;邻居的光照和隐私是否得到了保护,这些都是建筑法规的基本内容。

     

    当然,各种用户需求有冲突时,首先应该重点保证主人和家人的需求。

 

  • 其次,业主的需求是在变化的

 

         业主的需求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发生变化。孩子确定了另一家学校,给住房的预算要拿一部分去           做投资,夫妻之间发生了分歧……有太多的原因会导致需求改变。这就要求在设计中有一定的               灵活和留白。

 

  • 最后,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业主不可能一开始就什么都清楚

 

         哪怕是最有经验的业主,也可能发生犹豫,也可能犯错误。因此要给设计师自己,更要给业主          足够的考虑时间和反复的机会。只有探索了足够多的可能性,设计才会趋近于最理想的那个方            案。

 

理解了这些复杂性,才能把复杂和不确定的设计问题,具体化成一个个像橱柜高度那样相对简单的技术问题。最终达到全方位,并最大限度优化客户体验的目的。

 

这样的设计的结果,也才真正是好用的,有最佳用户体验的。

 

 问题 

 

理想的住宅需要考虑节能环保吗?

 

是一个错误的问题。理想的住宅不仅应该是节能环保的,最好还是有益于环境的。用术语说就是应该是“负排放”的。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马斯克那样从大尺度去思考和实践改善人类的未来,但我们至少可以把自己的住宅做得环保一些。

 

在可见的未来,也许绝大多数住房都做不到“负排放”。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两点:

 

    1. 把房子做得冬暖夏凉。

 

    2. 把房子做小一点。

 

澳洲地广人稀,条件实在太好,人们对住房面积的需求被一再放大。但是再大的居住面积也是有限的。

 

如果设计师能做到在有限的居住面积里,提供更大的空间感,那么这无疑是对业主、对环境都有益的。

 

参见

 

澳洲房屋设计(之二)——在有限的面积里创造无限的空间感

 

只要能做到这两点——并不困难的两点——那我们居住在其间的每一秒钟都在为环保做出贡献,何乐而不为呢?

 

 问题 

 

理想的住宅应该包括智能家居的设计吗?

 

我的答案是:当然要提供,但是需要非常慎重。

 

我理想的智能家居是什么样的?以灯光为例:当你斜靠在一个沙发上,准备翻阅一本书时,你轻敲一下旁边的墙壁,身后的一片墙就亮起来了。它成为了打到你书上的最好的光源。感应器知道是你而不是你的孩子在敲击墙壁,因此知道你要开灯,而不是孩子在玩耍。家用服务器通过学习提前知道你对灯光的亮度和色温的偏好,因此灯光亮起时不同于你太太来敲击的效果。当你读累了闭眼打起瞌睡时,灯光自动调暗。当然,这一切都是发生在一个极其节省能耗的诸如TinyML这样的架构上,大多数时间不用联网,不用担心住家被黑客攻破……

 

这里面包含了几个理想智能家居的要素

 

  • 真正的方便:不用去到房间另一边去开关;也不用满屋子找手机,打开软件,再来开关灯。所有的动作完全是最“人性化”的,几乎没有学习成本的,只要敲一下墙壁。

 

  • 包含深度的个人定制,从亮度、色温到开关延时过度等都根据个人偏好,由机器自己学习到。

 

  • 任何“高科技”的服务器、控制系统,甚至灯具本身都隐身不见了。居家环境是一个最纯粹,舒适的空间,而非科幻片中的宇宙飞船。

 

  • 安全。依靠网络和大数据的算法来实现必要的人工智能;但是不依靠网络、甚至可以完全断网运行以达到相当的安全性。

 

这样的效果能实现吗?目前基本能,但是现阶段成本非常高。如果不能达到非常的便利和相当的安全,那么不如忍痛割爱,暂时放弃。

 

由于这不单纯是建筑设计范畴的问题,我把这个问题的最终解答留给业主自己,以及智能家居方面的专家吧。

 

我想强调的是,理想住宅对科技的使用,应该是以服务居住功能为目的的,绝对不能为了高科技而高科技。

 

 问题 

 

建造一步到位的理想住宅,是否成本控制就是次要问题了?

 

不是。成本控制不管在什么级别的理想住宅中,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除了显而易见的经济原因外,这其实是个简单的心理问题。

 

当我们对住宅投入了太多的资金和热情,我们也许会由于小小的一个不如意而觉得沮丧,懊恼。而如果我们只投入有限的资金,来尽量探索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住家环境,反而会不断发现欣喜,觉得物超所值。

 

更近一步的原因,关系到我们做理想住宅的根本目的。我们设计建造理想住宅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很自然的,其根本在人,而非住宅本身。

 

住进理想住宅不等于过上了理想的生活。

 

我记得一本建筑杂志上介绍过一个澳洲本地的故事。有对夫妇,请了一位著名设计师给他们设计了一座理想住宅。这住宅实在是太理想了,以至于他们,尤其是老婆不想更改住宅的任何一部分。她想要完全地、永久地呈现住宅“最美的样子”。连厨房岛柜上都不愿意多放任何东西。一做完饭就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收拾好,恢复成一尘不染、一物不放的状态。久而久之,夫妻两产生了矛盾,最后为了这栋他们的理想的家,竟然离婚了。

 

这真实而极端的例子告诉我们:永远要以“我”为主,住房里的居住者才是讨论理想住宅的原因和归结。生活第一,住宅第二。

 

从这个意义上说,把理想住宅的预算打个折扣,不仅有其经济学意义,还能让我们感觉更幸福。

 

 总结 

 

现在请让我来归纳一下,我眼中的理想住宅是什么样的:

 

  • 完全针对居住者来深度定制。

 

  • 设计反映了居住者对美好生活的定义和规划。

 

  • 拥有最佳的使用体验。

 

  • 拥有人性化的高科技。

 

  • 对环境有益,与周边环境和谐。

 

  • 经济上可行,物超所值。

 

版权 © 2023 郭抒。保留所有权利。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分发,公开显示,修改或以任何方式使用本文的信息和材料。违反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为必填项